创新方面:稻田甲烷减排长效固碳减排新策略
稻田甲烷减排是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策略之一。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将稻田甲烷减排列为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亦推荐通过生物炭还田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然而,生物炭输入稻田土壤的长期固碳减排效益不明晰,成为其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为填补上述空白,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伟祥教授团队与谷保静教授团队合作领衔了一项生物炭应用稻田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减排及其经济效益研究,研究成果于3月12日在Nature Food 在线刊发。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低剂量等量秸秆逐年炭化还田模式,全面对比分析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RS)、生物炭一次性高剂量还田(HS)和低剂量等量秸秆逐年炭化还田(AL)等三种秸秆利用策略的环境与经济效益,系统评估了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的长期CO2-eq减排效能,揭示了生物炭老化导致CH4减排能力逐年消退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稻田土壤生物炭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提出了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长效固碳减排新模式。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长期碳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也有望为全球实现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提供创新路径和实践示范,为生物炭绿碳交易奠定重要基础。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南琼博士,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子课题和博士后人才计划项目研究,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研究论文11篇。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